科学的进步发展,改善人类生活,提高人类生存质量。宇宙的探索进取,扩展人类视野,给予人类太空梦想。
地球的家园太小,也正愈见贫乏。人类登月球、探火星、测金星、木星、土星,直至太阳系内被剔除出行星行列的冥王星,都无不在为人类的第二个家园“未雨绸缪”。先驱者10号、11号,旅行者1号、2号在完成人类的初期任务后,载着人类对太空的憧憬和梦想,向太阳系的边缘继续前进,却无论无何也无法突围太阳系的包围圈,直至被太阳强离子电磁风化为齑粉。剩下的探测器在前途未卜的茫茫太空中,背负着人类的“期冀”继续坚毅地前进着。
伟大的科学怪才尼古拉.特斯拉,生前曾言:人类太空探索的首要任务就是飞出太阳系,只有飞出太阳系,人类才有延续下去的希望。
伟大的天才科学家阿尔伯特.爱因斯坦,后半生在寻找大统一场理论的过程中,曾突发感慨:我的质能方程很可能被挡在了太阳系的围栏之内,我无法确定在太阳系之外它仍然适用。
被世人誉为“宇宙之王”的物理学家斯蒂芬·威廉·霍金,生前曾经告诉人类:太阳系如同一座被流放的孤岛。
三位伟大的科学家似乎不谋而合地都在明示或暗示着同一件事情:我们的太阳系很可能是特别的,太阳系内的自然规律、物理性质、天体运行规律等,或许正是针对太阳系“特别”的呈现。太阳系之外或许是人类从未知晓、也从未想象过的另一番新天地。人类的认知,以及所归纳出来的大多数天文、物理、科学知识,或许都只不过是本太阳系范围内必须遵守的“规章制度”。
飞出太阳系是人类梦寐以求的,向宇宙太空开疆拓土更是人类向往期冀的。
即使走不出太阳系的小屋,也要看到屋外远处那绚丽多彩的风景。于是,天文望远镜就成了人类探测观望“屋外”远处风景的凭依。通过不断改良的哈勃太空望远镜,人类可以目及134亿光年的星系。古人可做到“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事”。今人却能做到“足不出户而知晓宇宙之演变”,不得不叹服科学的魅力。
借助最先进的太空望远镜,最近几年,最让天文科学研究者感到困惑迷茫的是大星系团中间的“黑洞”现象。星系中间的“黑洞”在最近这些年呈现给天文研究者的现象变化莫测,甚至与以往的“黑洞”定义背道而驰,令研究者们抓狂跌镜。
天文研究者发现,黑洞不但会“吸吞”星云、星系、星球等周围的物质,还会时不时地向外“喷吐”一些物质,而黑洞从不会因为“吃”的太多而变胖,或“吐”的太多而变瘦。尤其最近有天文研究者声称,发现了黑洞的另一个怪异现象——黑洞视界内的“浮漂”现象。
我们知道,根据黑洞的定义,在黑洞周围有一个“视界”范围,凡是进入该“视界”内的物质,哪怕是光线,基本上就是已经进入到了黑洞的嘴边,是不可能再从黑洞的嘴边溜走的。可是,天文研究者却发现,在距离银河系之外80亿光年的某星系团,其中间的黑洞正在张嘴“吸吞”周围的星云物质,奇怪的是,黑洞的视界内却浮漂着大量的星云星体等天体,既不被黑洞向嘴边“吸吞”,也不从黑洞视界向外逃逸,似乎那里成了一个没有任何作用力的“静区”。难道是黑洞“撑着”了而忘记了施加“引力”?还是人类对黑洞的定义和认识,并不全面?研究者迷茫而困惑,现在也无法给出个所以然来。
不过,我们根据黑洞视界内的“浮漂”现象,可以推测分析科学里的一些概念和定义是否完善。
首先,就是黑洞的定义和解释。前面已经分析过了,黑洞的传统定义和解释可能并不完善,甚至根本就是不正确的,具体分析可以查阅「水木长龙」或「水木长龙探索科学宇宙」前面有关黑洞探索的几篇文章,最终得出“黑洞可能并不是传统定义上的晚期恒星演变成的一种天体”。
其次,就是引力的定义。在物理学界里,引力的定义从狭义上讲即是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,引力的大小取决于相互吸引的物质质量以及距离的大小,前者成正比,后者成反比。后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引力的定义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修补,指出引力应该是对时空弯曲程度的衡量,不止与物体的质量相关,还与时空压力、空间结构以及磁场强度相关。
但是,从黑洞视界内的“浮漂”现象来看,无论狭义还是广义上对引力的定义,似乎都存在有矛盾。根据传统对黑洞的定义和理解,星系中心的黑洞质量应该非常大,大到可以弯曲甚至折叠时空的效应。质量如此大,进入其视界内的物体怎么还能平安无事悠闲地“浮漂”着呢?这完全解释不通的。或许,看过水木之前有关黑洞探讨文章的读者会想到,黑洞可能就是宇宙的一窟窿漏洞,所以与质量无关。如果黑洞真的是宇宙的一窟窿洞的话,那么进入黑洞视界内的物质之所以浮漂,会有两种可能:第一,宇宙外的吸引力和宇宙内的牵引力暂时达到了平衡;第二,传统“引力”的定义并不完善,甚至有严重的瑕疵。引力的来源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毫无关系,而只与时空结构和磁场密度有关。而时空弯曲也与天体质量无关,与天体的磁场频率相关——磁场频率越高,时空弯曲程度越深,反之,则相反。故,黑洞视界内的“浮漂”现象,或许是时空弯曲与天体频率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。
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,感谢对水木的支持。
本篇文章「水木长龙」原创,转载标明出处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