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8月8日苏联参战后的第二天,日本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,陆相阿南惟几、海相米内光政、外相东乡茂德、首相铃木贯太郎及天皇裕仁等,讨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问题。
会议一开始便陷入了难堪的沉默。
对投降,大家都心知肚明,却都不愿意开口。
(日本画作《终战御前会议》,裕仁在防空洞中决定投降)
海相米内首先打破了沉默:“不说话也解决不了问题,接受波茨坦公告仅仅是无条件的一口吞下,但我建议还是提出希望的条件。”
接着,他提出了日本投降的4个条件:
1.保留国体;
2.由日本大本营承担解除武装和遣散部队的责任;
3.非占领;
4.授权日本政府对战犯进行惩处。
(裕仁签署的《终战诏书》末页)
这些条件通过秘密渠道送给了美国。
11日,美国国务卿伯伦斯回复,重申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基本原则,没有任何妥协。然后就天皇最关心的统治权和国体问题,答复说,由联合国最高司令根据日本人民的意志决定。
这相当于给裕仁吃了个定心丸。4个条件最后妥协变成一个条件。
12日,裕仁把决定接受公告的决定告知皇族。朝香亲王问他:如果将来国体得不到保留,战争是否还要继续?
裕仁毫不犹豫地答:“当然。”
(裕仁1930年当天皇时的照片,29岁陆军最高元帅)
接下来,起草终战诏书。他们反复修改,字斟句酌,竟花了3天时间。
美国等不及了,8月14日派B29飞往京都投下传单,警告再不投降,将把日本提出的保留皇位的谈和要求,立即公布于众,让天皇的私心昭示于人。
这无益于第三颗“原子弹”,当晚,裕仁迅速通告盟国: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。次日中午,裕仁宣读诏书的录音,通告全国。
(日本投降时的日本报纸消息)
艰难复杂的日本投降过程,明显是一个有条件谈判的过程,为啥一直被我们称作无条件投降呢?
这是因为对无条件投降的定义不同。
无条件投降是盟国波茨坦公告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提出的最终目标,表现为“两个不”:
不谈判。对投降的时间地点等事宜,只能由战胜国单方面提出,战败国迫降接受。
不承认战败国的领导人的任何政治权利。
(1945年9月,美国总统杜鲁门展示日本签署的投降书)
裕仁提出的保留皇位一事,一直是非正式渠道的秘密协商,拿不到桌面上进行约定,所以无条件投降就一直叫了下来。而美国也为其守口如瓶,直到裕仁死去,成为历史。